当我拿起第5杯奶茶来结束五一假期时,突然明白:商战到最后伤害的可能只是我的血糖和血脂(bushi)。
咱们90后00后也是终于吃到时代红利了。
坏消息:被资本做局了。好消息:是饭局。
最近点外卖,除了要“货比三家”,等到拿外卖时还老是忘记自己到底是在谁家点的。
伴随京东美团这场外卖大战持续白热化,如果说京东入局外卖表面上来看打的是价格战,实际上更准确来说其实是舆论战——“美团兴,商家苦、骑手苦、百姓苦”——直指美团命门,京东外卖硬生生打出了一种“天下苦美团久矣”的架势。
当市场还在调侃:老大和老三打架,把老二给打没了时,阿里却突然在五一前夕宣布,“淘宝闪购”上线,将联合饿了么进行“百亿补贴”。
就在京东靠着先砸钱,再引导舆论成功“上位”后,补贴开始松懈时,饿了么重新将这场大战拉回消费者真正在意的:到底谁家最便宜。
事实证明,老二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阿里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上个月还在京东买4块钱咖啡奶茶的年轻人,如今已迅速转战淘宝,开启新一轮“薅羊毛”。
4月30日,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正式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在淘宝App首页Tab以“闪购”一级流量入口展示。
用户可以直接在淘宝App首页最上方的导航栏找到外卖入口,虽然说是“淘宝闪购”,但从页面UI设计来看,其实就是相当于把饿了么搬进了淘宝。
但比起直接打开饿了么App,用户打开淘宝能拿到的如大额满减外卖券等权益要多得多。
从补贴上来看,淘宝闪购几乎是完全复刻了京东打法,就俩字——“红包”。除了满15-15,淘宝闪购还给部分用户发放了免单卡和请客卡,甚至饿了么还学起了拼多多打法,直接给钱,下了单就返利。力求一个“真便宜”“真给钱”。
有用户在饿了么App下了三单20余元的外卖,就直接提现了20元
而在时间上,阿里选择的节点也尤为聪明。
此前,PConline就曾多次分析,京东能在半个多月时间里将日订单量拔高4倍多,靠的就是真金白银。但这种完全不考虑盈利的打法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在猛砸了两个月后,不难发现,京东如今的补贴力度已经大不如前。前段时间,市场还曾传出消息称,京东曾承诺的全额承担外卖补贴,也开始变成平台商家五五开。
而阿里入局的时间,便是在老大和老三已经打过两轮,双方开始换气喘息,特别是京东的补贴开始松懈时,选择重拳出击。
据晚点报道,淘宝闪购原计划 618 大促期间上线,五一假期开始仅在部分城市灰度测试,但京东和美团在外卖领域补贴交易、相互舆论战吸引了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的关注度。这种热度之下,淘宝闪购内部判断京东的补贴无法长久持续,因此淘宝内部决定提前在五一消费高峰正式入局。
效果显著。据饿了么官方消息,截至5月5日,仅一个五一假期,饿了么来自淘宝闪购的单日外卖订单量,已经超过1000万单。而京东 突破这个数字,则用了一个半月。
从拼多多崛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几年各大电商平台疯狂变革,各自都有一些内部拉扯和侧重,随着核心人群已经瓜分得基本完毕,电商巨头们其实都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守势阶段。
QuestMobile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京东APP的月活为5.51亿,美团APP月活则是4.96亿,同时使用美团App与京东App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5.2%、达3.55亿。
具体到外卖赛道,美团外卖App月活为6072万,使用京东APP和美团外卖APP的用户规模也同比增长1.8%、达到了4537万。
阿里入局这场外卖大战,选择在淘宝里大规模补贴,除了拉动饿了么单量,也拉动了淘宝App近期的下载量。以往,淘宝的下载量高峰大多集中在618、双11等大促期间,相当于,淘宝和饿了么这次的整合,在下载量效果上,等同于去年双11。
此前,PConline曾分析,国内互联网已进入“超级App”竞争阶段。京东做外卖也好、打车也好,关键目的无非是提高用户打开自己手机上那只小白狗的次数。
京东想要留出用户的时间,用高频业务(外卖)拉动低频业务(电商),把用户“锁”在自己的App内,这就是做外卖的逻辑。
阿里淘宝差不多也是这个逻辑。外卖不是一个单独议题,即时零售是核心零售业务的自然延伸,外卖也是即时零售场景下用户高频的业务之一。
将非餐外卖板块称为“闪购”,美团是国内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但美团闪购业务从2018年上线,花了快8年,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这是个啥。
淘宝“小时达”不新鲜,但推出了一年,大多数淘宝用户并不知道淘宝也做即时配送。而借着美团和京东的东风,淘宝这次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用户直接知道了什么叫“闪购”。
不是老大老三打架,把老二打没了,反而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淘宝相当于白接了他俩的这波心智教育。
消费者在意的永远是低价。不得不说,比起京东备受争议的舆论战打法,淘宝这波突围,确实打得聪明又漂亮。
2016年在乌镇,彼时美团因入局打车,导致王兴和滴滴的程维一度“决裂”,王兴曾委婉而略带歉意地向程维暗示了美团过界的原因:在中国创业者扩张自己的边界,其实不是因为侵略性,而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
整合入口、高频打低频。互联网大厂布局生态的核心逻辑:表面是业务扩张,本质是对用户时间、数据、支付场景的终极争夺。用户体验是“明线”,而商业闭环构建、流量垄断、数据霸权才是真正的“暗线”。
互联网市场是个巨大的存量,而在争夺用户时间这件事上,超级App们玩的从来不是双赢的游戏。
巨头打仗,消费者薅羊毛,平台发捷报,大家都开心,市场看着一派欣欣向荣。
前文一直在说,饿了么会不会在这场大战中被打没了,调侃之余,更重要的原因是,这几年,饿了么的式微之势其实在日渐加快,甚至有不少网友表示,坚持用饿了么的原因,只是因为88VIP送的饿了么会员。
此前在讨论美团京东战局时,当PConline提及饿了么时,有品牌商家对PConline直言:“饿了么没什么单的,现在很多县城都是美团的天下”。
该品牌创始人称,除了没什么单量,感觉这几年饿了么的地推也很差劲,“业务经理经常性离职,我同事加到现在好多个饿了么经理,一有事找他,就说已经离职了,要联系其他同事,出了问题没有办法给人解决,商家就不愿意用。”
90后的资深外卖平台会员小L对PConline表示,虽然买了88VIP,但在这次补贴之前,上一次在饿了么点外卖已经是一年前了,“当时美团会员红包用完了,想着饿了么还有券,但等到快到送达时间才发现没有骑手取餐,当时商家和我说,是骑手不取货。后来的解决方案是我退款。”
而小L的所在地,是某一线城市。“我没找客服没投诉。当时一瞬间闪过的念头是:算了,饿了么是这样。”小L说道。
市场在讨论外卖行业时,会说美团饿了么二分天下,但实际上,饿了么已经远远落后了。
大部分人在平台遇到没有履约的情况,选择投诉以获得赔偿的前提是,我知道我还会在你这里消费,我希望下次能避免这种情况。
而小L选择不找客服解决是:“我知道我不会再在饿了么点餐了,投诉最后的结果如何,都和我无关了。”
整体来看,阿里选择将外卖大战的主战场设立在淘宝而非饿了么,背后其实是生态资源的整合。
这对淘宝来说可能是利好,一定程度上也帮助饿了么在短期内提升了单量。这是A面,但B面是,用户通过淘宝下单外卖时,感知其实更偏向“淘宝服务”而非饿了么,这是否会导致,饿了么从独立平台降级为淘宝生态的“履约工具”,当品牌认知被稀释,饿了么本身作为本地生活入口的价值是否会丧失?
当外卖成为巨头生态竞争的标配能力,饿了么的存续价值,取决于其能否在阿里体系内找到不可替代的协同节点,而非单纯依赖流量输血。
极致的竞争是残酷的。补贴暂停,感情归零。抖音曾印证过这个道理。
对消费者来说,打得越久越好,没有什么比4块钱的奶茶更香,即使是作为兄弟的东哥。
对商家来说,看平台打架也乐得开心,“之前美团单量大,但抽佣多。现在虽然其他平台也抽,但因为大家都补贴,渠道变多了,单量变大了,虽然利润变化不大,但营业额提升了,实收也多了。”
市场仍然欣欣向荣。
本文转载于:https://www.sohu.com/a/893710969_223764 如有侵犯,请联系dddazheyh@163.com删除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