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作者而言,一台,从来都不仅仅是“硬件堆料”这么简单。它是你的思维延展,是你抓住灵感、迅速产出的移动生产力工具。而在AIGC愈发成为生产力核心的当下,“算力”不再只是为游戏和渲染服务,它开始影响每一位视频剪辑师、设计师、摄影师,甚至自媒体人的效率和表达边界。ProArt 创16 2025正是带着改变移动创作体验的使命而来,试图给创作者们一个接近完美的答案。
它将NVIDIA GeForce RTX 5070(另有RTX 5060版本可选)这样的旗舰级显卡,以及满足125W高功耗释放的散热系统巧妙地融入薄约14.9mm厚、轻约1.8kg的纤薄机身之中,这本身就是一项令人赞叹的工程创举。但ProArt 创16 2025的雄心不止于此——它并非单纯的硬件堆砌,而是围绕创作者的真实痛点和细腻需求,构建了一整套从视觉、触感到智能交互的完整生态。
↑包装内附带电脑背包,足以见得其对创作者外出需求的重视
过去一周,我带着最新的 ProArt 创16 2025 ,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容生产项目——从外拍拍摄、视频粗剪、建模渲染,到最终AI生图、成品输出,它都没有让我失望。
在我看来它不止是一台AI专业创作本,而更像是一台真正站在创作者视角思考的伙伴。
在深入这款产品,先简要分享ProArt 创16 2025的核心配置:
处理器:AMD锐龙AI 9 HX 370处理器(12核24线程,最高频率5.1GHz)
显卡:至高NVIDIA GeForce RTX 5070笔记本电脑GPU(8GB GDDR7显存)
内存与存储:64GB LPDDR5X 7500MT/s高频内存+2TB PCIe 4.0固态硬盘
显示屏:16英寸2.8K 120Hz OLED触控屏,支持4096级压感,100% P3色域
尺寸重量:厚度仅14.9mm,重量约1.8kg
特色功能:华硕创意旋钮、ProArt创作者中心、小硕知道AI大模型、StoryCube一站式AI媒体中心
14.9mm轻薄机身 这台AI专业创作本让我的灵感随时落地
创作者对便携性和性能的需求从来都不可偏废。面对如此轻薄的机身,ProArt 创16 2025 的性能表现是否令人信服?我们用数据说话:
我们先来通过跑分软件测试了解 ProArt 创 16 2025 的基础性能。CPU方面,Cinebench R23单核成绩达到了2036,多核成绩为23820;在 3DMark CPU Profile 测试里,单线程分数为1187分,最大线程分数为 10460。这些成绩意味着它在单线程任务(如照片后期处理)中响应迅速,同时在大型CPU渲染场景下也能高效运转。
而如今创作应用越来越多地依赖GPU算力,ProArt 创16 2025 在这方面同样表现优异。ProArt 创16 2025 提供 RTX 5070 和 RTX 5060 两个版本,均采用全新一代 Blackwell 架构,第五代 Tensor Cores 和 DLSS 4 技术。可提供专业软件中的 AI 加速功能。
通过3DMark测试其光栅、光线追踪和DLSS性能。手头这台RTX 5070版本实测结果如下:
FireStrike显卡跑分33778分;TimeSpy跑分13229分,在3DMark评分中达到了“传奇”性能级别;光线追踪成绩40.1FPS;DLSS开启后帧数达到73.26(提升接近4倍)。
AI算力方面,通过UL Procyon实测,其FP16推理得分达到2513分;PHI 3.5模型AI生成OTS结果达到101.7tokens/s;MISTRAL 7B模型平均OTS为74.21tokens/s。LLAMA 3.1模型平均OTS达到62.58tokens/s。
如此性能,在一台不到15mm厚的设备中实现,实属罕见。尤其当我真正投入项目实战后,感受到的不止是跑分,而是创作流畅度的大幅提升。
4K视频随心剪+实时预览=高效导出
视频剪辑是我每天的基础操作,也是能最快拉开设备差距的场景。尤其当素材是4K60P、10bit、422编码、H265格式时,曾经用过的很多“高性能本”都扛不住。而ProArt 创16 2025在剪映专业版中完全可以无代理、多轨、无预渲地实时剪辑。除了高规格的硬件配置外,高达64GB大内存在其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要知道,平时我们同时开启2个2GB大的PS文件,电脑内存占用率就高,如果再编辑一段8K视频,内存占用都会超过32GB,而64GB大内存的加持,可以让我们轻松处理各类大型素材,摆脱内存焦虑。
我尝试做了一个极限测试场景,以画中画模式叠加5条不同的4K素材轨道,规格相同但内容不重复,并加入LUT调色、模糊特效和字幕,实测拖动、缩放、裁剪的预览流畅度,看看ProArt 创16 2025能否成功挑战极限。
从结果来看,它在显示三轨预览时毫无卡顿,在第四轨出现时出现了掉帧,不过依然保持可以实时预览剪辑的流畅状态。
同时显示五轨4K预览虽然是极限,软件提示需挂代理以提升流畅度(需要将视频转为代理可流畅预览),但我们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这样去剪辑,所以说,能在不挂代理的情况下,同时叠加4轨4K60P视频原画预览的ProArt创16 2025,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视频剪辑需求。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导出效率的提升,实测约15分钟的4K60P项目,在过去可能需要近一个小时的等待,而ProArt 创16 2025能将这一时间缩短至10分钟左右,甚至比我上一台RTX30系游戏本还要快了15分钟左右,意味着我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下一轮创意构思中。
值得一提的是,ProArt为新用户赠送了6个月的剪映会员,可以帮助许多创作者朋友快速上手视频剪辑工作。
3D设计方面,模型的复杂度和渲染的精细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但这往往伴随着对硬件性能的极致压榨。传统轻薄本在面对数万个多边形的复杂模型时,往往加载缓慢,预览卡顿,极大地影响了创作的连贯性。ProArt 创16 2025搭载的RTX 5070在3D应用中展现了其“暴力美学”。
我在 Blender 中加载了一个包含数十万个多边形的复杂场景,模型几乎是瞬间完成载入。无论是旋转、缩放还是材质的实时预览,操作过程始终保持流畅,无延迟感。在实际渲染测试中,借助GPU加速渲染耗时仅为5分17秒,相比 CPU 单独渲染时将近23分钟的耗时,大幅提升了效率,真正做到了“所见即所得”的创作体验。
更令人振奋的是,实测D5渲染器跑分达到34.26FPS,2K图片生成用时36秒;1080P视频生成用时2分17秒。
当我开启NVIDIA RTX 50系显卡专属的DLSS 4后,预览帧率实现了近乎翻倍的提升,因此我可以实时观察光影与材质的细微变化并及时进行修改,无需再反复等待渲染,极大地加速了从概念到成品的创作周期。
↑D5渲染器实时光追预览Gif
将预览场景生成为1920分辨率的渲染图也在分分钟(约1分30秒)内搞定,同时结果质量很高,可以让客户直观感受未来室内装修成果的样子。
↑D5渲染实图
不是游戏本,却能吊打游戏本?
另外,我也测试了两款热门3A游戏大作。在2880*1600分辨率下,《赛博朋克2077》超高画质+开启光线追踪,平均帧数可达122FPS。
《黑神话悟空》超高画质+开启光线追踪,平均帧数也可达到121FPS,游玩过程相当丝滑,再次刷新我对14.9mm AI专业创作本的认知。
AI赋能 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创作站”
AIGC时代,AI生文和绘图已成为许多创作者的得力助手。然而,对网络的依赖、隐私的顾虑以及云端服务可能存在的延迟,常成为本地AI创作的障碍。
我使用LLAMA实测ProArt 创16 2025 的 DeepSeek-R1 7b 本地模型运行能力,模型加载用时仅不到10秒,系统内存占用约13.6GB,整机64GB内存外加8GB显存为本地AI部署提供了极大可能。
实测7b模型本地平均推理速度达到58.47tokens/s,相比上代4070机型性能提升约80%,可谓是“牙膏挤爆”式的巨大升级。
另外,ProArt 创16 2025提供的"小硕知道"端云一体AI大模型是令我很兴奋的功能之一。与市面上大多数AI助手不同,它能在离线状态下运行。因此,我可以使用它在不联网的情况下完成文档内容总结、生成旅游攻略,甚至是给我提供文生图的提示词灵感创意。
还可以通过问答帮助我调整电脑里蓝牙、屏幕亮度、系统音量等设置。
测试中,我使用小硕知道的AI绘画功能生成了多种风格的原创插图和概念设计。无论是写实风格还是抽象艺术,生成结果的质量都令人满意。而且这个应用对于期望体验AI生图的新手来说非常友好,可以通过先几轮简单沟通,然后小硕知道就能生成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另外,对于拥有海量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创作者,整理归档本身就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StoryCube的AI相册自动分类功能,能够智能识别内容,按人物、场景、主题进行归类,将原本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更专注于创作本身。
为创作者而生的创作生态系统
一台优秀的创作本,除了强悍的性能,更应在细节处体现对创作者的人文关怀。ProArt 创16 2025在这方面的思考同样深入。
和所有高端笔记本一样,它的机身运用 CNC 一体成型工艺打造,呈现出低调、简约的外观设计。但与众不同的是,其机身表面还采用了纳米科技黑搭配防污涂层。有了这一设计,即便我频繁手持使用,机身也不易沾染指纹,让我在客户面前始终能展现出专业的形象。
触控板左上角的“华硕创意旋钮”初看不起眼,但在Premiere Pro或剪映等软件中,它立刻化身为效率神器,我可以精确调整时间轴缩放、快速浏览素材,细微调节效果参数,而这种直观、丝滑的操控感,是传统鼠标难以比拟的。
而如果需要经常外出创作,齐全的接口和可靠的续航能力必不可少。ProArt 创16 2025配备了包括USB4、HDMI 2.1在内的丰富接口,尤其是SD Express 7.0读卡器,其高达4000MB/s的传输速度,让我拷贝Gopro或无人机拍摄的大量4K/8K素材时,等待时间大幅缩短。
实测其90Wh的大容量电池在日常办公和轻度创作场景下,可提供约8小时的续航表现,配合100W PD快充,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快速回血,确保创意不掉线。
上次出差期间,我体验到了这台机器真正的移动办公价值。上午完成拍摄,得益于完善的接口生态,我无需携带额外的转接器就能完成了相机、外接显示器和备份硬盘的连接。到了中午,高算力硬件让我可以顺利完成素材整理与粗剪,晚上回到酒店完成最终渲染与交付,全程无需担忧性能瓶颈或续航问题。
高强度创作最怕因过热导致性能骤降或系统崩溃。虽然它的厚度仅14.9mm,但却搭载华硕冰川Pro散热系统(三风扇、四热管、液金导热),在长时间CPU+GPU双烤测试中,能稳定提供125W的功耗释放,且核心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部硬件CPU最高温度82°C,GPU显卡70°C左右,提供了硬件寿命长久的保障。
而通过热成像图可以看出,在长时间重负载工作时,机身温度也控制良好,散热布局相当合理,在人体常接触的掌托、键盘区域WASD和回车区域温度接近于体温,能让我安心进行数小时的视频渲染或AI训练,而不必担心它变成“暖手宝”。
↑机身B面(键盘面)热成像图
↑D面(底面)热成像图
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通过ProArt创作者中心,风扇支持一键切换“安静/标准/高效”模式,按需控温,风扇噪音控制极好,即便是高效模式下最大噪音都不高于45分贝,这样在咖啡厅里剪视频,全程不会打扰到别人,也不会让我自己焦躁。
ProArt 创16 2025配备了一块很懂创作者需求的屏幕,我们先来看参数:100%P3广色域、Delta E<1的专业级色准,还有1000000:1 超高对比度,原生支持Dolby Vison杜比视界,在播放电影显示黑暗场景时,深邃的黑色和微弱的环境光细节都能清晰呈现。
实测这块屏幕sRGB 色域容积达到了170.3%,色彩覆盖100%。 DCI P3色域容积为120.6%,色域覆盖同样达到了100%,表现极其优秀。
在专业创作方面,ProArt 创16 2025支持四大专业色域切换,对于从事摄影后期调色的创作者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出需求切换到原生、 sRGB、DCI-P3、Display P3色域模式,确保作品在不同设备上的色彩一致性。
出厂逐台校色和潘通色彩认证保证了色彩的精准度,在进行色彩敏感的设计工作,如品牌视觉设计时,能够准确还原设计师的创意色彩。色准方面我实测了两个常用的色域,在 sRGB 模式下,平均 Delta E 为 0.69;Display P3模式下平均 Delta E 为 0.66,色准表现极其出色,同时也表明ProArt 创16 2025出厂即最佳状态,无需用户手动校色。
另外屏幕还支持4096级压感的触控功能,带来了非常直观的人机交互功能,另外还可支持ASUS PEN来进行绘画,起到了数位板的作用。
小结:
ProArt 创16 2025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AIGC时代对创作本提出的“既要轻薄便携,又要渲染能力强,还要AI体验好”这一核心矛盾中,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可以让我在咖啡馆、在旅途、在任何灵感闪现的地方,都能从容驾驭以往只有在固定工位才能处理的复杂项目。而且它还深刻理解创作者对于效率、对于色彩、对于稳定性、对于噪音控制的极致追求,并努力在每一个环节都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
而且它没有止步于提供一个冰冷的高算力设备,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打磨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从华硕创意旋钮的精准操控,到ProArt创作者中心的智能调度,再到“小硕知道”的本地AI赋能——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机共创关系。
如果你是一位严肃对待创作,希望AI能真正成为得力助手而非噱头,并且对移动创作有着高要求的专业人士,那么ProArt 创16 2025无疑是当下最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选择之一。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