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Metamask时,许多朋友会问到FRAX和FRAX怎么读,这说明有一部分人对这个问题还不太了解。那么,FRAX到底是什么?FRAX怎么读呢?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吧!
FRAX是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的缩写,读作“fraks”。这个工具主要用来评估个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它通过一系列临床危险因素和骨密度数据,来预测患者在未来10年内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包括髋部骨折和其他主要部位的骨折,如脊柱、前臂和肱骨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和骨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脆性骨折和骨密度低下是诊断的典型表现。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定量指标,通常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外周骨定量CT和定量超声等方法测定。此外,还可以通过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以及FRAX等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自测。
一旦确诊骨质疏松,应及时就诊,因为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易跌倒、身高缩短、驼背、脊柱畸形、伸展受限,甚至造成脊椎、髋部、腕部等部位的骨折,严重时可致残致死。蔡冬梅强调,骨质疏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但预防胜于治疗,如何防治骨质疏松才是关键。
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
动漫中总有一些让人感触深刻的经典语录,以下是几句我个人最喜欢的:
泉头组的孢粉划分为两个组合,即泉一、泉二段的Trilobosporites-Cyathid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与泉三、泉四段的Schizaeoisporites-Quantonenpollenites-Tricolporopollenites组合。这两个组合虽然在三大类孢粉的组成上差别甚微,但化石数量与分异度有明显差异。前者化石数量少,属种单调,仅见到32个属;后者数量丰富、类型多,见到385个属。被子植物花粉的百分含量差别不大,前者为8.8%,后者为10.2%,但类型上,前者仅见3个属,后者见到15个属,这标志着松辽盆地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进入发展阶段。
泉头组的被子植物花粉中见到了与现代植物有亲缘关系的类型,如Magnolia, Palmaepollenites, Cupuliferoidaepollenites, Quercoidites, Salixipollenites, Fraxinoipollenites等,这与泉头组发现的植物化石相吻合,如Quercus sp., Viburnum cf. marginium, Tiliacf. jacksoniana, Platanus sp., P. appenoliculates, Trapa? microphylla等,表明泉头组的时代已经偏新。泉头组中还出现了一些形状奇异的被子植物花粉,如Quantonenpollenites, Zhaodongpollis等。Quantonenpollenites由余静贤等(1983)建属,至今未见其他地区有新报导,她认为其与Stover(1963)从西非阿尔必—土伦阶描述的盔形粉属Galeucornea相似,但不具翼或角状,赤道不加厚呈环状又与之区别。
泉头组的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绝大部分是早白垩世常见的分子,如Aequitriradites, Maculatisporites, Cooksonites, Fixisporites, Foraminisporis, Jiaohepollis, Paleoconiferus, Protopinus,以及海金砂科的一些分子,有的进入晚白垩世后绝灭了,有的数量减少或逐渐消亡。但也出现了一些多见于晚白垩世的分子,如Balmeisporites, Nevesisporites, Polycingulatisporites, Exesipollenites等,这些可能是晚白垩世的先驱分子。
泉头组出现了数量比较多的三沟粉Tricolpites,占0.1%~3.2%,这个属在登娄库组中已出现,但数量较少仅占0.1%。国外三沟粉的出现一般认为在中阿尔必晚期,最早的报导是在阿普特期或晚阿普特期。Srivastava(1978)认为,三沟的双子叶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于中阿尔必期或早阿尔必期,在晚阿尔必期变得丰富和多样了,晚阿尔必期发现的三沟粉外壁具有网状、基柱网、条纹状纹饰。Doyle(1969)认为具细网状的三沟粉出现在早、中阿尔必期,英国出现在中阿尔必期,而Kemp(1968)在早阿尔必期样品中也找到了。加拿大西部出现在晚阿尔必期(Norris, 1967)或中阿尔必晚期(Jeletzky, 1968),在葡萄牙出现在没有细分的阿尔必期(Groot等,1962)。出现在阿尔必期的还有法国(taugourdeau Lan et Jeknowsky, 1959)、德国(Krutzsch, 1963)和原苏联(Zaklinskaya, 1961),在原苏联中部出现在早阿尔必期(Bolkhvitina, 1953)。在新西兰出现在晚阿尔必—塞诺曼期(Couper, 1960),澳大利亚西北部出现在阿尔必期(Kemp, 1966)。
S.K. Srivastava(1978)指出,Kuller(1966)从巴西已经根据有孔虫和菊石定了时代的晚阿普特期至阿尔必期发现的三沟粉和G.J. Brenner(1976)从以色列巴列姆期至早阿普特期出现的三沟粉,认为都是从钻孔样品中找到的,因此产生了上覆年青地层污染的怀疑。G.J. Brenner(1966)认为,在北美老于阿尔必期的沉积中,没有发现过确切的被子植物花粉。美国东部首次发现确切的被子植物花粉是在阿尔必期的帕塔普斯科(Patapsco)层。认为早期的双子叶植物花粉是典型的小、光滑和网状三沟粉。R.A. 寇柏尔(1964)认为三沟粉出现于早阿尔必期,很可能是阿普特期,在巴列姆期以前没有真正的被子植物花粉出现。诺利斯等(1975)指出:在加拿大西部的中阿尔必和晚阿尔必期,首次出现了个体小的三沟的被子植物花粉,较为进化的双叶植物花粉到塞诺曼期才出现。
泉头组的孢粉组合可以与加拿大西部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和马尼托巴(Manitoba)早白垩世阿尔必期斯旺河(Swan River)组孢粉组合对比,都含有丰富的Cicatricosisporites,裸子植物花粉中两气囊花粉多,更重要的是两者出现了三沟花粉。
总的来看,泉头组的孢粉组合反映了新老交替的特点,被子植物花粉开始发展,一部分早白垩世常见分子有的绝灭,有的衰退。综合考虑,泉头组的时代应为阿尔必中晚期。
通过以上对FRAX的分享介绍,相信你对FRAX怎么读有了大概的了解。如果想知道更多关于FRAX的知识,请关注Metamask,我们将持续为您分享!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