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otian
我不同意那些把以太坊看作是“大公司”或是“叙事泡沫”的观点。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角度:
1)以太坊是去中心化治理架构的一个实验品,它不受任何中心化公司或组织的控制。全世界的开发者、研究人员、节点运营者和以太坊持有者都在共同参与和贡献。以太坊的开源代码协作方式、社区驱动的决策过程和透明的治理机制,在长期来看,是任何中心化组织架构都无法比拟的。尽管它的效率可能较慢,但它胜在公开、透明和涌现性的创新奇点效应。以太坊旨在解决“中心化公司病”,如果它真的不行,选择会是拥抱“分叉”,让它消亡,新的、更强大的“以太坊”会出现。以太坊仍是整个加密世界的中心,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2)在公链技术层面,以太坊在过去几年中平稳完成了从POW到POS的转变,从分片策略到最终落地了以Rollup为核心的战略,再到接下来路线图的一步步实现。整个过程中,以太坊在安全稳定性和工程质量交付上的表现都在预期之内。从分片到Rollup的策略转变也是顺应市场趋势的结果。然而,公链的技术迭代并不能与市场周期完全同步,基础设施和应用落地甚至市场赚钱效应的节奏出现了脱节。Layer2虽然受主网Gas费和带宽性能的影响,但即使坎昆升级非常成功,也没有带来预期中的Layer2繁荣景象。理想中Layer2的万链齐发和用户生态的指数级突破,以太坊通过“纳税”和“Gas燃烧”也可以实现通缩拉升。但现实是,发链的门槛降低了,RaaS的叙事也发酵了,但理想中的大规模采用仍然遥遥无期。老实说,这已经超出了以太坊纯技术框架的约束范围。2021年的NFT狂热潮给以太坊带来的红利,客观来说,那是去中心化架构涌现出来的市场效应,而不是以太坊的“核心”开发人员直接驱动的结果。
3)“叙事”是随着市场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商业思维叠加在技术之上的产物。例如,Eigenlayer协议的出现带来了Restaking的叙事,CelestiaOrg的DA链带来了模块化的叙事,Starknet的出现带来了ZK-Rollup的叙事。未来,ParticleNtwrk链的推动可能会让“链抽象”叙事大放异彩,而ProjectZKM等ZK底层协议构建的统一流动性信任生态,可能会模糊区块链的边界。市场上存在太多“叙事”话题点。客观地说,“叙事”是开发者力量过剩和热钱FOMO的结果,它让技术有了想象空间,尽管“叙事过度”会让人觉得务虚,但“叙事过度”本身却是市场自然走出来的结果,就像吹泡泡一样,叙事会不断更新,但永远存在。换句话说,没有FOMO效应的叙事就失去了吸引“资源、人才、资金”的能力,还不如留在web2内卷,至少不用背负诈骗的骂名。
当然,MEME也是一种叙事,但如果市场唱空一切有构建过程、有底层商业逻辑支撑的其他叙事,MEME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基本面支持。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