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常常会遇到所谓的“三年级现象”,我家女儿直到四年级才经历这个阶段。她的成绩突然下滑,尤其是在语文方面,之前常考90多分的她,四年级后成绩跌到了80分左右。这让我非常焦虑,担心她会跟不上班级的进度。
在无助中,我向女儿的语文老师求助。她耐心地了解了女儿的学习情况后,指出了问题所在:作文和古诗文部分失分严重。她建议我让孩子养成晨读的习惯。这位老师真不愧是名师,一语中的。晨读对于语言类学科的积累确实至关重要。她还分享了坚持晨读的好处。
晨读可以激活大脑,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说,有些孩子放学后写作业时会磨蹭拖拉,主要是因为上课没听懂。孩子们早上起床后匆匆忙忙赶到学校,头脑还处于迷糊状态。如果能在起床后安排15-20分钟的晨读,头脑就会被激活。大脑活跃起来,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晨读没有前段记忆的干扰,读背效果非常好。
晨读还能培养语感,积累大量语言。一位北大毕业的老师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的英语学得一般,但中考能拿满分,全靠初三一年每天坚持半小时的晨读。一年的晨读让他练就了语感。而对于学语言类学科,语感至关重要。长期的晨读让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表达起来更加顺畅,写作也变得自如。
此外,晨读有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改变自卑。很多不敢大声晨读的孩子都比较内向。如果能坚持晨读,孩子能感受到自己优美的发声,增加自己的胆量,从中找回自信,变得大气、大方,逐渐改掉自卑。晨读中,孩子边读边思考,还能提升思考力。特别是在集体诵读时,可以相互壮胆,激发诵读的热情和激情。
晨读的好处很多,但怎么晨读才能效果更好呢?这位语文名师还分享了晨读的方法。女儿听从建议,坚持了一个学期的晨读,没想到期末语文成绩竟然拿了年级第一。从那时起,她对晨读变得主动。上了初中后,她的语文成绩也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的记录。
首先,要大声朗读。一位老师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声晨读和默读的孩子相比,读背效果差异明显。默读的孩子读背效果只有大声朗读孩子的20-30%。大声朗读的声音通过耳朵传入大脑,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印象,提高记忆速度。另外,大声朗读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坚持下去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对学习帮助很大。
其次,要读课文。教材选取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都是精髓,值得孩子们多诵读、多领会。女儿坚持一学期的晨读后,语感慢慢形成了。考试中遇到难题或拿不定主意时,她就凭感觉做,结果每次都做对。这就是语感的力量。即使是做课外题,也需要课内的积累,因为课外题是课内的延伸和拓展。晨读课文就是练语感和知识储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再者,要读满分作文。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大版块,占比很重。很多妈妈吐槽孩子上了几年的作文培训班,写作文依然很困难。根本问题在于积累不足。老师的方法再好,没有积累也用不上。孩子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下笔如有神。女儿通过晨读作文书积累了很多。她每天晨读10分钟,几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小升初考试,她的作文居然得了全区唯一一个满分。她用的是《小学生高分作文导航》,这是她的语文老师推荐的。这套书共有5册,包括获奖作文、优秀作文、分类作文、满分作文、考场作文。每一本书针对性强,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比如,想拿高分的孩子可以读优秀作文,想参赛得奖的孩子可以读获奖作文,考场上不知如何下笔的孩子可以读考场作文。书里的每一篇范文都有名师点评和旁批,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女儿经常琢磨这些技巧,她说读懂了自然就知道作文该怎样写才出彩。
最后,要读古诗文。语文考试中最容易拉分的除了作文,还有古诗文。随着年级的增加,古文的占比越来越大,高年级孩子多丢5-10分是常有的事。因此,更要注重古文的积累。古文没有答题模板可以套,之前女儿的古文部分也很糟糕,但坚持晨读《我爱小古文》后,凭着积累和语感,她基本上可以拿满分了。《我爱小古文》是我经过多次筛选和比较后给女儿用的。她觉得好用后,就分享给几个同学,孩子们一致认为它是学习古文的好帮手。书里每一篇的注释都十分详细,孩子完全可以依据字词的注释、句子的翻译,读懂古文。书里的注释语言活泼幽默,孩子们不排斥古文。我女儿说这是一本她见过的最有趣的古文书。孩子越觉得有意思,读古文的兴趣就越浓厚。女儿喜欢《我爱小古文》,是从喜欢书上的插画开始的。书本上的插画充满童趣,色彩清新,像是为孩子专门定制的,孩子一看就特别感兴趣。如果孩子觉得学古文难或古文失分多,建议家长给孩子送一套《我爱小古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古文和作文是拉分的两大板块,也是多数孩子的薄弱项。想要少丢分,就要多积累。选对书,坚持晨读,孩子定能像我女儿一样,成为语文学科的佼佼者。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