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领取价值高达60,000元数字货币盲盒
最近加密货币圈子里不太平,美国监管部门的动作频频,让大家神经紧绷。先是Paxos发行的稳定币BUSD被美国监管机构盯上,币安CEO赵长鹏不得不宣布放弃BUSD作为主要稳定币。紧接着,又传出币安为了平息监管压力,可能要缴纳一笔费用与监管机构达成和解。
这已经不是SEC第一次出手了。前不久,Kraken因为加密资产质押产品被指控违反美国证券法规,不得不支付3000万美元与SEC和解。Coinbase创始人Brian Armstrong也发推表示,SEC可能要封禁散户的加密货币质押。SEC的监管大棒,让不少加密项目方都吃尽了苦头。
说起和监管打交道,Tether绝对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早在2017年,Tether就收到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传票,但它并没有停止发行新的USDT。后来,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NYAG)拿出调查结果,称Bitfinex利用Tether为自己提供贷款,以掩盖财务漏洞。即便如此,USDT依然凭借着“大而不能倒”的姿态活了下来,甚至在2020年疯狂增发,进一步与市场深度绑定。
之前有分析师表示,如果SEC的下一个目标是Tether,那么将给当时的牛市带来严重打击。因为当时市场严重依赖USDT。在这样的背景下,算法稳定币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USDT占据的主流市场之外,逐步蚕食剩余的市场份额。
区块链世界一直缺乏真实的增量用户,这是公认的痛点。因此,坐拥上亿活跃用户的全球加密通讯软件Telegram的区块链项目TON,一推出就被视为“天王项目”,备受热捧。2018年,Telegram宣布发行代币融资,预售很快便达17亿美元。然而,原定于2019年10月正式上线主网的TON,却被SEC突然“喊停”。
SEC向法院提交诉状,称Telegram出售数字货币违反了证券法,要求禁止他们将代币提供、出售、交付或者分发给任何人或者实体。纽约法院也发布了临时限制令,使得其代币分发计划受阻。Telegram一直强调SEC的禁令没有根据,甚至有社区基金会放出风声,或通过“分叉”主网方式绕过SEC与法院。直到2020年6月,这场旷日持久的监管拉锯战才以Telegram的最终妥协而落下帷幕:Telegram及其子公司同意支付1850万美元的罚款,并向投资者返还约12.2亿美元,以就该公司违反投资者保护法的指控达成和解。
当然,也有敢于和SEC硬刚到底甚至不落下风的存在——Ripple。2020年12月22日,SEC正式发布了针对Ripple及其创始人的起诉书,称Ripple公司及其创始人出售XRP获利13.8亿美元,且没有登记他们对XRP的报价和销售,也没有获得任何注册豁免,违反了联邦证券法的注册规定。从那时起,SEC就一直指控Ripple出售其XRP代币和未注册证券,然而Ripple一直坚称其没有不当行为。
本来在2021年Gary Gensler确认当选SEC主席后,Ripple一度主动示好,认为可以以更开明的方式解决诉讼争端,但似乎SEC并未退步,Gary Gensler更是态度强硬地称加密货币的众多领域均可能涉及了证券法,必须接受SEC的监管。所以Ripple的态度愈加强硬,2022年上半年Ripple首席执行官曾表示,如果在SEC对该公司提起的诉讼中败诉,Ripple可能会完全转移到美国以外的地方,甚至还称一旦与SEC的诉讼结束,Ripple将探索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可能性。
而Ripple也抓住了SEC的一个致命弱点:SEC前金融司司长Bill Hinman于2018年的演讲中解释了比特币和以太坊并非证券,这使得SEC的陈述前后矛盾。就在8月15日,美国地方法官批准了Ripple的动议,送达两份传票以验证七名SEC官员的公开言论视频,并忽略SEC关于Ripple试图重新开启证据发现程序的指控。这场SEC与Ripple激烈对决的诉讼大戏,预计也还在持续进行中。
但在SEC的压力之下,也有Coinbase、Bitstamp、币安美国站(Binance US)等主流交易平台屈从,相继宣布将下架XRP交易。
其实在诸多数字货币项目里,被SEC盯上的,XRP不是第一个,也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最为大家熟悉的,无疑就是2019年的EOS事件。不过与XRP最终被多家交易平台陆续下架的糟糕情况不同,EOS采取了身段极为灵活的处置方式,让问题在还没有大规模发酵之前就被平息了。2019年9月23日,SEC与Block.one达成和解,Block.one同意支付2400万美元(罚款额占其代币融资总额的0.58%)的罚款,来解决SEC对其进行未经注册的代币融资发行的指控,同时授予了其对未来业务的重要豁免权。
这不仅意味着Block.one及EOS在合规化的路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高悬的政策“达摩克里斯之剑”也暂时得以解除,更从另一个角度为一众陷入类似指控困境的项目提供了思路——态度积极,认罚过关。Tezos对此做了另一次确认,2020年3月23日,Tezos宣布其在长达两年的法庭之战后,选择以2000万美元解决面临的诉讼问题。作为史上第一个、也是EOS之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代币融资项目,Tezos在2017年秋季通过了轰动一时的首次代币融资发行,实现了2.32亿美元的收入。“SEC明年会非常缺钱”,EOS、Tezos的“花钱买平安”似乎也应证了SEC的执法思路——项目方的历史融资等行为,存在法律上的监管把柄,基本上市场都有共识。只要出手多可以一击必中,同时一旦选择出手,也必是可以重罚的知名(有钱)项目。所以“创始人卖代币成首富”的Ripple,似乎被盯上的逻辑也就说得通了。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市场上同时满足“有问题+有钱”的项目,似乎也并不太多,谁会成为SEC的下一个狩猎对象?
但监管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却并非无解,在SEC的监管大棒之下,也是有项目能通过“折中”方式最终安稳逃过一劫的。2019年9月23日,SEC与Block.one达成和解,Block.one同意支付2400万美元(罚款额占其代币融资总额的0.58%)的罚款来解决SEC对其进行未经注册的代币融资发行的指控,同时授予了其对未来业务的重要豁免权。这不仅意味着block.one及EOS高悬的政策“达摩克里斯之剑”也暂时得以解除,更从另一个角度为一众陷入类似指控困境的项目提供了思路。而当年3月23日,另一个项目方Tezos也在长达两年的法庭之战后,选择以2000万美元解决面临的诉讼问题。作为史上第一个、也是EOS之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代币融资项目,Tezos在2017年秋季通过了轰动一时的首次代币融资发行,实现了2.32亿美元的收入,也由此进入了SEC的视野,陷入了类似Telegram的监管拉锯战。然而可能并非所有的代币融资项目都能够像EOS和Tezos一般用钱解决问题,毕竟Block.one和EOS举重若轻的2400万美元,甚至都高过绝大多数项目总共的代币融资额。
SEC大棒挥舞之下,2023年还会有多少的项目方被盯上?不论多少,但也注定会有不少“周瑜打黄盖”的戏码重复上演。
就目前来看,美国和欧洲这样的监管主体都在逐步收紧对稳定币和DeFi的监管力度,而美国在加密监管领域发挥着主要影响力,项目方正在被动或主动地配合探寻创新与合规平衡的边界。与此同时,以往“代币是否是证券”的争论的答案也似乎逐步呼之欲出——美国参议院农业委员会领导人Debbie Stabenow等人去年计划提出新的加密监管法案,将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现货置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之下。这既意味着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的的商品属性在监管那里逐步得到强化确认,也等于在SEC之外,CFTC等其他机构后续也会逐步扮演起监管主体的角色(当然,此前CFTC也曾对所谓违反衍生资产法的加密货币公司也采取过行动,例如BitMEX、Tether和Bitfinex等)。
总的来看,新事物诞生与发展的早期,野蛮生长难以避免,但随之的合规问题就会愈发凸显并成为至关紧要的生命线。无论DeFi与CeFi是否做好了准备,对加密世界而言,这一天最终都会如期而至。
文章来源于某交易所,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