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出大学学习生涯里最痛苦的一件事,那写论文绝对能够排到第一。论文开题、内容撰写、翻译修改、稿件查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现在,在 AI 工具的帮助下,写论文这件事真可以变得更简单一些。
论文开题是最难的事情,凭借我们浅薄的知识积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进行研究。过去我们会寻求导师的帮助,现在 AI 就是我们的线上导师。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输入到 AI 工具,让它帮我们想一些可行的研究方向。例如:我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学习内容是一些软件编程和基础的硬件知识,请帮我想一些可行性较高的毕业论文方向。
AI 会快速生成几套不同的方案供你参考,从开题方向到研究内容再到可行性,它都会写的清清楚楚。
甚至它还会帮你做总结和建议,帮助你逐步缩小选题范围。这时候你的思路会更加明确,再去找导师交流,探讨开题方向也会事半功倍!
在 AI 工具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行业前列的 AI 模型,对于网络信息的检索收集会更加准确可靠,如 DeepSeek、ChatGPT、Gemini、Kimi等,你也可以交叉使用,从而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开题方向。
确定开题方向以后,就进入了令人头大的内容撰写环节。在撰写之前,建议大家可以先用上文提到的 AI 工具构建大纲,并和导师进行详细的沟通。AI 工具可以帮你构建论文的结构框架,让你尽快了解论文的整体逻辑,这时候和导师的交流就更有目的性,而不是无头苍蝇一样乱飞。
在确定文章框架后,就可以提笔写论文了。你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现状,并且对于前沿技术也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那慢慢去查阅研究肯定不现实,毕竟我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充裕。这时候,就可以利用 AI 工具来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通用大模型虽然也能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总结的工作,但是在准确性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选择专业的学术研究型 AI 就很有必要了。例如 Elicit、Consensus、Scispace等等,或者是一些学术型智能体,如豆包的学术搜索、ChatGPT 的Scholar GPT,都能帮助我们进行快速的文献搜索、阅读和总结。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 AI 工具来“优化”文章语言,当你想表达某个观点,但是想不出专业的、学术的语言,那么不妨让 AI 老师帮你辅导一下。举个例子,我想表达“AI 技术在医疗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一观点,AI 帮我们优化以后,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高级感,给你一种专家汇报的感觉。
对于大多数学生朋友来说,论文的第一语言基本都是中文,所以这就涉及到后续的翻译了。传统的机器翻译会比较死板,并且在一些复杂句式的翻译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 AI 工具则能够分析上下文内容,输出更加自然流畅的翻译文本。
例如“虽然 AI 技术在现代医学场景下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落地案例,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句话,机器翻译就是逐字逐句的转写,而 DeepL的翻译则更符合英语的自然表达习惯。除了DeepL ,Google Translate、ChatGPT、Gemini 等都有着不错的翻译表现。大家可以酌情使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来了——查重。学校提供的查重次数一般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提前查询文章重复率并对论文进行降重处理。过去我们的操作一般是某宝付费查重,几百块一次,运气好一两次搞定,运气不好,查五六次花个一千块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就可以利用 AI 工具来对论文进行查重降重。在Grammarly 、QuillBot等 AI 工具中都可以对论文进行快速查重,还能直接进行 AI 改写,帮助你快速降低文章重复率。可能会需要一点会员费,不过相较于某宝的高额费用,这点订阅的费用还是很有性价比的,Grammarly也支持七天的免费使用,相当于免费了。
当然,也有一些是完全免费的 AI 模型,不过可能会在文本长度上有所限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上传到Plagiarismchecker,检测结果确实是 100%,所以 AI 查重结果用来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
在经过主动降重之后,我们再提交到学校进行查重,根据知网给出的结果再进行更精细的调整就能快速搞定了。AI 查重只能作为预检查,最终还得是知网说了算哦。
AI 工具是我们论文写作的辅助神器,帮助我们发散创意、优化语言、规避风险,但是 AI 并不能完全“代笔”。现在的论文查重也开始注重 AI 内容,进一步杜绝了 AI 代笔的可能。
切记:我们利用 AI 工具帮助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而不是让 AI 代替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