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Zen架构自2017年横空出世后,英特尔酷睿和AMD锐龙这对冤家就将战火席卷至了消费级处理器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时至今日,AMD锐龙在HEDT和桌面端彻底站稳了脚跟,而移动端则有些许不同,英特尔死守移动端市场,构筑了坚固防线,阻止了AMD继续攻城拔寨的脚步,暂时守住了在移动端市场中的地位。
不过显然,对于消费级轻薄本来讲,究竟在英特尔酷睿和AMD锐龙中如何选择依然是大家在选购笔记本时的一大核心议题,我们本篇文章就来通过2025款的ThinkBook 16+来一探究竟。

选择ThinkBook 16+作为对比对象的原因除了其同时拥有最新一代酷睿Ultra处理器与AMD锐龙处理器两个版本外,主要原因在于其周边配置高、性能释放相对充分,各项配置点也非常契合国内消费者的喜好,是主流轻薄本、中千价位中向来受关注度较高的机型。所挑选的对比版本为酷睿Ultra 7 255H版本和锐龙AI 9 365两款价格相近的高配版,其中酷睿Ultra 7 255H版本售价7699元,国补后价格6159.2元;锐龙AI 9 365版本售价7999元,国补后售价6400元。
两个机型的具体配置如下所示:

一、同型号但配置差距不小
在正式开始两款机型的对比前,我们还是要先来介绍一下两款机型的主要差别,虽然同属ThinkBook 16+ 2025,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款机型之间的差距并非只在处理器上。
1、性能调校
同款机型、同款模具下,理论上解热上限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两款机型的性能调校不尽相同,甚至在性能模式上,AMD锐龙版本还少一项。
打开联想百应就会发现,英特尔酷睿Ultra版本除了三个常规模式外,多出了一个“极客模式”,AMD锐龙版本只有除此之外的三个模式。


于是我先行对锐龙版性能模式、酷睿版性能模式与极客模式进行了烤机测试,以了解两款机型的性能释放上限、性能调校差异,也好让大家对后续的性能测试CPU工作的功耗上限有所了解,使用Stress FPU进行CPU单烤,时间30分钟,室温22度左右,成绩如下:
从商品详情页来看,Ultra 7 255H版本的功耗释放被宣传为80W,在我测试中是有些反向虚标了,功耗上限实际在85W,但烤机过程中Ultra 7 255H的功耗存在着持续的波动,极客模式下功耗持续在75W~85W左右波动(难道80W是取中间值?),CPU温度在85度~93度左右波动,而性能模式下功耗上限还是85W不变,只是波动范围进一步拉大至70W~85W,CPU温度则还是在85度~93度左右波动;锐龙版本在性能模式下,锐龙AI 9 365非常稳定在65W,温度87度左右、4个Zen5核频率4.1GHz左右、6个Zen5c核频率3.1GHz左右。
为了后续能找到一个对于两款处理器相对一致的功耗,我又测试了酷睿Ultra版本的“智能模式”,在智能模式下,Ultra 7 255H波动依旧,功耗在50W~65W左右波动,温度在80~85度左右波动。
所以对于酷睿Ultra 7 255H版本来讲,极客模式和性能模式的功耗上限并无差别;智能模式的功耗上限与AMD锐龙AI 9 365的性能模式一致,但还是存在功耗的波动。
我又对两款机型在不同模式下烤机时的满载噪音和表面温度进行了测试,环境噪音在30分贝左右,室温22°左右,测试结果如下:

酷睿Ultra 7 255H版极客模式Stress FPU

酷睿Ultra 7 255H版智能模式Stress FPU

锐龙AI 9 365版性能模式Stress FPU

环境噪音(此图为GIF)

酷睿Ultra 7 255H版极客模式Stress FPU噪音测试

酷睿Ultra 7 255H版智能模式Stress FPU噪音测试

锐龙AI 9 365版性能模式Stress FPU噪音测试
从热力图上来看,锐龙版机型在性能模式时与酷睿版机型在智能模式时相近,两台机型的热点都处于转轴出风口出,键盘热点区域靠近中心。
环境噪音上同样是锐龙版性能模式(45~46分贝)≈酷睿版智能模式(44~45分贝)<酷睿版极客模式(48~49分贝),结合AI 9 365极其稳定的烤机功耗、温度和核心频率,个人猜测理论上AI 9 365的性能调校还是有余量可以跑到比65W更高的功耗上的,但可惜的是联想并未给锐龙版ThinkBook 16+ 2025更高的性能释放了(当然也有可能当功耗上涨一点后AI 9 365的温度成指数上涨,不宜再调高了)。
2、内外接口扩展性
酷睿Ultra机型共配备1个隐藏式USB 2.0 Type-A接口、2个USB 3.2 Gen1 Type-A接口、1个全功能USB 3.2 Gen2 Type-C接口、1个雷电4接口、1个HDMI 2.1 48Gbps接口、1个SD读卡器、1个RJ45网线接口、1个3.5mm音频接口、1个TGX显卡扩展坞接口。


锐龙机型共配备1个隐藏式USB 2.0 Type-A接口、2个USB 3.2 Gen1 Type-A接口、1个全功能USB 3.2 Gen2 Type-C接口、1个USB4(经过雷电4认证)、1个HDMI 2.1 TMDS接口、1个SD读卡器、1个RJ45网线接口、1个3.5mm音频接口。


两款机型的外部接口都属于非常丰富的了,但相比之下,酷睿Ultra机型多出了一个TGX显卡扩展坞接口,HDMI 2.1接口为48Gbps满血版,AMD锐龙的HDMI 2.1 TMDS为18Gbps残血版。
内部扩展性上,酷睿Ultra机型拥有两个DDR5笔记本内存插槽,支持DDR5 5600MHz内存频率;而AMD锐龙版本则为板载内存不支持扩展,但内存频率为32GB LPDDR5 7500MHz,内存读写相比之下会快一些,对核显性能也有正向作用。
3、电源
两个版本的电源也不太一样,酷睿版本为140W C口电源,锐龙版本为100W C口电源,电池容量均为85Wh的情况下,官方称酷睿版本可在30分钟从0%充电至60%,而锐龙版相同时间仅可充电至50%。

左为酷睿版,右为锐龙版
不过酷睿版本的140W电源为传统“砖头”式适配器,重量在431.3g,锐龙版本的100W电源重量在253.2g,更轻也更便携,总体来讲是各有利弊。


4、扬声器/麦克风
看到键盘左下角,锐龙机型则标有 Dolby Atoms的字样,支持杜比全景声技术;酷睿机型则标有audio by KARMAN的字样,扬声器经由哈曼卡顿调校,也支持杜比全景声技术,另外,酷睿版的麦克风还支持声纹识别AI降噪技术。

酷睿版

锐龙版
5、无线网卡
酷睿版机型搭载Intel自家Wi-Fi7无线网卡BE201;锐龙版机型搭载Wi-Fi7无线网卡MTK MT7925,隶属于MTK Filogic 360。打眼一看,两款显卡均为Wi-Fi7无线网卡,但实际参数上却有较大差距。

Intel BE201带宽320MHz,6GHz频段峰值速率5746Mbps,5GHz频段2882Mbps;MTK MT7925带宽160MHz,峰值速率单频2882Mbps。在对于无线网卡最为关键的带宽和峰值速率上,MTK MT7925的规格是低于Intel BE201的。此外,二者均支持蓝牙5.4,LE Audio。
Intel BE201参数

MTK MT7925参数
理论上,Intel BE201相比MTK MT7921是属于更高级别的Wi-Fi 7无线网卡。
6、屏幕
同样的,在商品详情页的主图介绍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ThinkBook 16+两个版本都介绍为3200*2000分辨率+100%P3色域+最大165Hz可变刷新率,但实际上还是有细微规格差距。
酷睿版屏幕型号识别为友达的B160QAN04.U,型号ID为AUOC4B5。是一块较新开始量产的屏幕,最大亮度可达500nit,并且在控制面板中可以看到这块屏幕还通过了VESA DispayHDR 400认证。


酷睿版屏幕显示支持了HDR认证
锐龙版屏幕型号识别为LEN160-3.2K,型号ID为LEN8BA1,是一块联想OEM屏幕面板,并不知道其确切型号,查阅资料发现其屏幕型号可能为华星光电MNG007ZA1-2(由于官方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屏幕型号,所以该型号可能只是和这台机器上的屏幕在规格上相似),型号ID为CSO1626,与酷睿版主要差别在于最大亮度为430nit,系统中并未显示其通过了VESA DisplayHDR认证。


AMD版屏幕显示没有HDR认证
7、此部分总结
在开始正式性能测试前,我们先抛去CPU方面的差异大致看了下两款机型周边配置上的差异,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价格更便宜一点的酷睿Ultra 7 255H版ThinkBook 16+ 2025在周边配置上更优、理论成本更高,导致这方面的原因个人猜测可能有二,一是AMD锐龙AI 9 365芯片成本可能就明显高于酷睿Ultra 7 255H;二是比如内存扩展性、性能调校、屏幕、电源等方面,AMD锐龙版完全可以做到和酷睿版本的持平,这并非难事,酷睿版本的配置领先就体现出了英特尔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中稳固的市场地位使其在OEM厂商内部拥有更重的话语权。
相同的机型同时搭配两家处理器将造成更为直接的竞争,尤其像ThinkBook 16+这种关注度高的机型,周边配置的突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购买决策,比如我们这次对比的ThinkBook 16+ 2025酷睿版和锐龙版,看完了两机主要差异点后是不是会让您觉得酷睿版明显性价比更高一筹?
此部分的最后,有必要再专门表扬一下ThinkBook 16+的优秀金属质感、舒适的键盘键入手感、合理的键盘布局以及面积超大的压感触控板,两个版本在这些方面保持一致。
二、CPU规格介绍
英特尔酷睿Ultra 7 255H架构代号Arrow Lake-H,TDP 28W,CPU部分拥有6个高性能核心+8个高效能核心+2个低功耗高效能核心,共16个核心,24MB L3缓存,其中高性能核心基础频率2GHz,最大睿频5.1GHz,每个核心3MB L2缓存;高效能核心基础频率1.5GHz,最大睿频4.4GHz,每簇4个高效能核心共享4MB L2缓存;低功耗高效能核心基础频率700MHz,最大睿频2.5GHz,共享2MB L2缓存。CPU部分采用TSMC N3B工艺节点,高性能核心微架构为Lion Cove,高效能核心和低功耗高效能核心微架构为Skymont。
iGPU型号Arc 140T,拥有8个Xe核心,最高2.25GHz频率,搭载双编解码器引擎。此外还集成有13TOPS int8算力的NPU。

AMD锐龙AI 9 365代号Strix Point,TDP 28W,是AMD首次大面积在消费级产品线中采用大小核设计,大小核为同架构设计,采用TSMC 4nm工艺,共4个Zen5大核心+6个Zen5c小核心,其中Zen5大核基础频率2.0GHz,最大睿频5.0GHz,共享16MB L3缓存;Zen5c小核基础频率2.0GHz,最大睿频3.3GHz,共享8MB L3缓存;每个Zen5和Zen5c核心都拥有1MB L2缓存,L2缓存共10MB。
iGPU型号为Radeon 880M,拥有12个RDNA 3.5图形架构核心,至高2.9GHz睿频,此外还有50TOPS算力的NPU。

三、性能对比与测试
两机于2025年10月21日开始测试,驱动版本更新到了当时的最新,版本号为:Intel Arc Graphics Driver 32.0.101.6104
AMD Software:Adrenalin Edition 25.9.1/AMD Chipset Software 7.06.02.123
1、CPU理论性能测试
我们选择常用的CINEBENCH R23/CINEBENCH 2024/Geekbench 6来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如下:


从CPU的理论性能测试成绩来看:
(1)、多核性能方面,酷睿Ultra 7 255H处理器在更高的功耗下是要略优于锐龙AI 9 365的,同功耗水平下与AI 9 365差不多在同等水平。
(2)、单核性能方面,酷睿Ultra 7 255H在三种基准下两败一负,AMD AI 9 365占据优势。
除了CPU的性能跑分,再来对比一下两款处理器的核间延迟情况,情况如下所示:
Intel酷睿Ultra 7 255H核间延迟
AMD锐龙AI 9 365核间延迟
AMD锐龙AI 9 365中Zen5和Zen5c两个CCX之间的核间延迟较高,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AI 300系处理器首发时就已经被诟病,缓存大小、Zen5c核心频率较低等问题导致了核间访问延迟达到了很高的地步,不过照比AI 300系列处理器首发时已经有了明显改观;相反,酷睿Ultra 7 255H的P核心与E核心间的延迟就小的多了,只是位于SoC Tile中的LPE核心与P核、E核通信延迟较高。也毕竟锐龙AI 300是AMD真正意义上消费级的第二代大小核处理器、第一代大面积采用大小核设计的处理器,而酷睿Ultra这边自12代开始就开始采用大小核心设计了,打磨程度、设计经验也理应更高。
那么核间延迟会有什么影响呢?以AI 9 365来举例,在极特定的情况下,如果你的应用吃到4个以下的核心,该应用可在4个Zen5中解决战斗,那么核间延迟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而如果你的应用需求大于4个核心,在应用运行时需要频繁在Zen5和Zen5c两种CCX中频繁切换,那么这将会对该应用的表现造成负面效果,这类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游戏了,尤其是在吃CPU核心较多的大型3A游戏中,核间延迟就会影响整体的性能表现了。
2、GPU理论性能测试
在图形理论性能测试方面,英特尔自Xe-LP图形架构实装后,一直以来都是DX12图形性能跑分“大户”,不出意外的话,本代酷睿Ultra 200H中的满血Xe-LPG架构核显在这方面跑分依旧领先。
事实也确实如此,128Eu的Arc 140T在代表DX12的Time Spy项目中“遥遥领先”,而在DX11的Fire Strike Extreme中12Cu的Radeon 880M拥有更高的性能表现。

“DX12的跑分之王”Arc继续领跑,虽然Radeon 880M并非本代RDNA 3.5图形架构中最高规格的核显,上面还有16Cu的Radeon 890M,但论在DX12的跑分能力,刨去Radeon 8000S系列怪物级规格核显,Intel Xe都是完全不虚的,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核显来讲,内存也关乎其最终呈现出的性能表现,酷睿版的DDR5 5600MHz内存性能低于LPDDR5 7500MHz,在内存性能存在劣势的情况下,Intel的Arc 140T核显的跑分能力依旧领先。
3、内存/SSD性能测试
那么内存的性能差距在多少呢?我们使用AIDA 64中的Cache&Memory BenchMark测试一下。AMD锐龙版机型的32GB双通道LPDDR5 7500MHz内存在读、写、复制上面都较大幅度领先酷睿Ultra版本的32GB双通道DDR5 5600MHz内存(内存性能上面的劣势更加体现出Arc核显在DX12上跑分能力的优秀了),延迟则是酷睿Ultra版本略微领先,一方是板载内存但性能更好,一方是具备内存可升级性但性能差些,两台机型在这方面并无绝对优劣,如何取舍全看消费者自身了。

SSD上,两款机型均搭载的是来自忆联的PCIe 4.0*4 OEM盘,表现相同。

4、游戏性能表现
这两年来,随着英特尔与AMD皆在移动端处理器的核显上面大幅发力,其游戏性能被很多用户所关注,尤其是对于这种功耗释放较高的大屏机型,游戏娱乐性对于很多此目标用户来讲更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同时,游戏也是一个能够很直观表现出CPU、iGPU性能的大众化日常使用场景,所以在理论性能测试之后,我们直接来看一下两款机型的游戏表现。

和CPU、GPU理论性能测试所反映出的一致,酷睿Ultra 7 255H机型在极限的极客模式下与智能模式下,更高的功耗开销并未给出相对应的游戏帧数提升。
不过与锐龙AI 9 365对比,酷睿Ultra 7 255H在游戏方面是几乎全面失利,并且幅度相差的幅度可真不算小,U7 255H在跑分上还能和AI 9 365掰掰手腕互有胜负,但游戏表现上AMD锐龙AI 9 365就呈现出压倒性的态势了,3A游戏中锐龙全面领先,在测试的几款游戏中只有在FF14和侧重CPU多核性能的AI性能测试中与锐龙AI 9 365勉强打平或小幅领先;而理论上对单核性能、核间延迟与缓存更为看重的CS2中,核间延迟更高、缓存容量吃紧的AI 9 365反而平均帧率大幅度领先,RDNA 3.5图形架构看来确在这款游戏中提供了不小的帮助,1%Low帧上则是U7 255H领先一点。
注:所有游戏均在1920*1200分辨率下进行测试
黑神话悟空:预设最低画质,60% NXSR超分辨率采样;
赛博朋克2077:预设最低画质
地平线5:预设高画质
CS2:预设低画质
FF14 BenchMark:Standard(Laptop)
文明7:预设中等画质
5、办公场景性能测试
对于办公场景,主要进行网页、压缩/解压缩、Office办公套件、三大常用场景的测试。
(1)、网页性能测试
目前依旧有很多办公类和专业类的软件在使用HTML5等标准运行,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WebXPRT 4包含了基于HTML5、Java、Web Assembly的网页照片编辑、在线作业、AI图册、加密笔记、图表、股票期权定价等功能。
JetStream 2则是一个更为全面的网页功能性能测试,一个基于JavaScripy、Web Assembly的测试,共覆盖了64个子项目测试,每个子项目会分别得出性能分后给出最终成绩。

酷睿Ultra 7 255H机型在WebXPRT4的测试基准中中较大幅度领先,代表在这个项目中的所测内容酷睿Ultra 7 255H性能优势较大,而在测试项目更为丰富的Jetstream 2中Ultra 7 255H小幅落后。
(2)、压缩/解压缩
使用7-Zip中自带的BenchMark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如下所示:

两个版本机型分别在压缩和解压缩上略优于对方,在这部分总体的性能表现基本一致。
(3)、Office办公套件
PCMark10中的应用程式项目会调用Office办公软件三大套件Word、Excel、PPT以及Edge网页进行一系列的脚本操作,可以反映出两个系统在这些软件方面的性能表现,成绩如下:

酷睿与锐龙版并无太大差别,但是总体来讲酷睿版还是在这方面更好一点的。
6、渲染性能测试
使用V-ray BenchMark以及Blender BenchMark对两个系统的渲染能力进行测试,其中V-Ray BenchMark设置测试时间为10分钟,成绩如下:


V-Ray BenchMark均不支持调用两家核显,所以测试成绩为CPU纯物理运算,结果是两者不分伯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Blender BenchMark中纯CPU物理运算酷睿Ultra 7 255H处于小优。不过在硬件支持上面Blender BenchMark适配调用AMD锐龙的Radeon核显、不支持酷睿Ultra中的Arc核显,虽然仅使用AMD锐龙Radeon核显时效率也没多高,但是在实际使用时CPU与GPU协同工作,就会有更好的效果了。

Blender BenchMark适配了AMD Radeon核显

Blender BenchMark AMD Radeon核显成绩
7、视频编解码能力测试
我们先使用Potplayer播放器播放一段视频,被播放视频基本信息如下所示,4K分辨率、高码率、60帧率、H264,时长一分钟,在Potplayer中选择开启硬件加速。

在一分钟的视频播放阶段,两台机型基本都是压着视频原帧率播放的,丢失帧率为酷睿版本丢失15帧,锐龙版本丢失14帧率,水平一致,本地硬解4K60fps高码率视频两台机子都不成问题。另外还值得关注到的一点是GPU的占用率,酷睿版本在播放阶段GPU占用在45%左右,锐龙版本GPU占用不超30%。

接着,我们使用开源视频转码软件HandBrake进行视频的转码测试,受测视频还是上述播放的视频,将其转码至1080P 30fps。酷睿机型选择Hardware-QSV 1080P转码预设、Intel QSV硬件转码,固定帧率30fps,平均编码速度112.23fps,编码时间为37秒;锐龙机型选择Hardware-VCN 1080P转码预设、使用AMD VCN硬件转码,固定帧率30fps,平均编码速度201.29fps,编码时间为21秒。两款机型使用各自的编解码器时,AMD处理器在Handbrake中转码效率更高,转码所需时间少,但酷睿编解码器在压制率上更好一丢丢,达0.05%。

在Handbrake如果选择通用的1080P 30fps预设,转码时更多依靠CPU进行运算,那么酷睿Ultra 7 255H机型的编码效率和所需时间优于AMD锐龙AI 9 365。

我们再换用另一款来自Adobe的转码软件Media Encoder进行测试,还是相同的视频,转码设置为预设的HEVC 1080P格式,所需时间如下所示,酷睿Ultra 7 255H用时1分12秒,锐龙AI 9 365用时1分钟,依旧是AMD锐龙AI 9 365版本更胜一筹。

8、DPC Latency
DPC延迟过高的典型表现是播放视频/音频时会出现屏幕卡顿、音画不同步、短暂爆音、掉帧等,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死机或蓝屏。造成DPC延迟过高的原因并不全部取决于处理器的性能和系统内的其他硬件部件,系统内的各种软件和驱动等会很有可能引发DPC延迟过高,所以该测试更多的是将一台电脑的软硬件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测试。
我们使用LatencyMon来进行DPC延迟测试,测试时在Edge中播放1080P线上视频,测试时间30分钟。

30分钟的测试中,锐龙版机型报红,表明其检测到了较为严重的DPC延迟,数值为5076μs;而酷睿版检测到的DPC延迟为1566μs,该数值未达到报红阶段,表明并不会影响整机的使用。
注:锐龙版机型DPC延迟过高的问题指向Wdf01000.sys,查阅资料得知,这是Windows Driver Framewook核心驱动模块,当被检测到由于此而导致的DPC延迟过高,是由于底层设备驱动异常,例如USB、网络适配器、外接设备等(测试时外部接口没有插入任何设备)。
9、续航能力/离电办公性能测试
一方面是采用顶尖制程TSMC N3B的酷睿Ultra 200-H,另一方面是同样不落下风的TSMC 4nm工艺;一方面是极致强调能效比设计的Arrow Lake-H架构,另一方面是首次采用大小核心设计意欲再次增强能效比的Strix Point,同时,续航表现也是关乎轻薄本使用体验的一大关键,二个版本机型同时搭载85Wh大容量电池,在开启节能模式、Windows深色模式、链接Wi-Fi、开启蓝牙、酷睿版屏幕亮度50%、锐龙版屏幕亮度60%的情况下,使用UL Procyon 的1hour Battery Consumption中的Office Productivity和Video Playback项目进行续航测试,前者可调用Office三件套以及Outlook进行测试,后者则是利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Media Player进行本地视频播放,测试时间为1小时。最终耗电量成绩如下所示:

两个项目中Ultra 7 255H版本的耗电量都略高于锐龙AI 9 365,在UL Procyon 的基准续航能力测试中,锐龙AI 9 365是更加省电的。
同时,我也测试了在此种离电条件下运行PCMARK 10应用程序基准性能测试的情况,酷睿版本得分5968分,锐龙版得分5635分,Ultra 7 255H在离电+节能模式的状态下拥有更好一些的办公性能表现。

最后的最后,再来看下充电速度的情况,两台机型均是从4%的电量补能至80%,酷睿版机型所需时间47分钟,锐龙版机型则需57分钟,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源本身的功率,酷睿版的140W电源在充电速度上要优于锐龙版的100W电源,提供了更快一些的充电速度。

四、总结
综合前文对2025款ThinkBook 16 +酷睿Ultra 7 255H版与锐龙AI 9 365版的配置拆解、性能测试及场景验证不难发现,即便同模同系列,两款机型也因处理器平台差异衍生出明确的定位差别,两个机型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孰优孰劣,而是谁更适配。
酷睿版凭借TGX显卡扩展坞接口、HDMI 2.1 48Gbps满血接口、VESA DisplayHDR 400认证屏幕及140W电源的更快充电速度,在硬件扩展性、显示素质与补能效率上形成独特优势,内存可升级特性也更贴合需长期使用才迭代硬件的用户,其在办公场景(WebXPRT4网页性能、Office套件)与音视频播放稳定性(更低 DPC 延迟)上的表现,让其国补后6159.2元的价格更具性价比。而锐龙版则以LPDDR5 7500MHz高频内存带来更快的内存性能与核显增益、3A游戏中的压倒性帧率、HandBrake/Media Encoder转码时的效率优势,以及标配的轻便一些的100W电源,在娱乐与移动场景中更具吸引力。
具体到选购决策:若你的核心需求是办公生产力、硬件扩展灵活性,或对屏幕亮度与接口规格有较高要求,酷睿版是更均衡的选择;若你更看重游戏体验、视频转码效率,或常需携带笔记本外出轻便电源+略好的离电续航,锐龙版的性能特性更能匹配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两款机型一致的金属质感、舒适键盘与大尺寸触控板,已确保基础使用体验的统一性,最终的选择,终究要落回到自身高频使用场景与核心需求的匹配上。
对于仍在纠结的用户,不妨对照前文的烤机数据、游戏帧率、续航测试等细节,结合自身日常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便能清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台2025款ThinkBook 16+。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