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朋友家的烧烤聚会上,有位做区块链开发的老同学举着啤酒杯突然问我:"听说最近有个叫PI的项目挺火?"我擦擦手上的油渍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时周围好几颗脑袋都凑了过来。这种场景莫名让我想起2017年那些深夜盯盘的日子,只不过这次大家关注的不是比特币价格曲线,而是手机里那个每隔24小时就要点一下的紫色图标。
说真的,这个由斯坦福学者主导的项目确实有些特别。它不像传统数字货币需要昂贵的矿机,也不消耗惊人电量,只要每天打开应用点击挖矿按钮就能累积代币。这种低门槛的方式让小区保安王叔都成了忠实用户,有次取快递时他神秘兮兮地问我:"这玩意儿以后真能换辆电动车?"
仔细研究白皮书会发现,PI的社交裂变设计堪称精妙。邀请机制形成的树状网络让我想起多年前玩过的种树游戏,只不过这次成长的虚拟树可能结出真金白银。但这种病毒式传播也带来问题——家族群里突然冒出七八个分享码,连从不碰科技的二姨都天天催我验证她的账号。
记得三月份参加区块链峰会时,偶然遇到的项目协调员透露了个有趣现象:他们东南亚社区的日活用户里,40%以上是第一次接触数字货币的家庭主妇。这个数据让我恍惚看到了互联网早期的影子,当技术门槛降低到点击按钮就能参与,确实会催生意想不到的生态。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谈PI的价值可能还为时过早。就像我收集的那些绝版球鞋,在没遇到真心想穿的买家前,标价再多零也只是数字。主网迟迟未上线这点总让人心里打鼓,去年认识的矿场老板老周说得更直白:"不能交易的数字资产,就像锁在保险箱里的婚戒,再珍贵也变不成面包。"
最近在开发者论坛看到个精妙比喻:PI生态像在建造空中楼阁,每层施工都依赖下层稳固,但最底层支柱至今还在图纸阶段。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想起当年众筹智能水杯的经历,等了三年的产品到手时,技术早已迭代了三代。
上周末整理旧物时,翻出2014年买的第一台比特币矿机电源线。握着那段已经发硬的线缆,突然意识到每个新兴领域都会经历相似的质疑周期。现在每天花十秒点击挖矿的行为,或许就像当年在车库挖矿的早期参与者,看似荒唐的坚持可能孕育着意外收获。
但理性来看,对待PI最健康的方式或许是"有限参与"。我给自己定了三条原则:不投入真实资金、不影响正常生活、不抱过高期待。就像每月固定买两注彩票,中了是惊喜,不中就当给未来存个念想。隔壁搞量化交易的小年轻说得更透彻:"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关键看边际效益。"
有次在科技沙龙听到个有趣观点:PI的传播模式本质是场大型社会实验。这话让我想起大学时参与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实验,当参与者被赋予"未来收益"的期待时,行为模式会产生微妙变化。项目方最近推出的节点计划就是个例子,虽然需要保持24小时在线的设备,表弟还是连夜组装了旧笔记本当节点。
说到底,数字货币领域永远在重复相同的叙事循环。昨天喝咖啡时遇到的私募经理打了个比方:"早期项目就像海边的寄居蟹,能找到怎样的壳全靠缘分。"或许对于普通参与者而言,保持适度参与的同时维持清醒认知,才是面对这类新兴项目最妥当的姿态。毕竟在区块链世界,昨天还被热捧的项目,明天可能就消失在历史洪流里了。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