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DeFi界的老牌龙头Maker宣布了一次大胆的品牌升级和重塑,将其更名为Sky,同时启动了从MKR到SKY、从DAI到USDS的代币迁移计划。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一个多月过去了,原品牌Maker和其代币MKR及DAI已经在市场上建立了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这次迁移似乎遇到了阻力。
根据Dune的数据,截至目前,只有约9亿枚DAI完成了向USDS的迁移,仅占DAI总供应量58亿枚的15.5%;而MKR向SKY的迁移也只有约91880枚,占MKR流通供应量868478枚的10.6%。这表明,用户对新品牌和新代币的接受度似乎并不高。
与此同时,社区内也出现了不少声音,用户对新品牌下的新代币(如Seal)、功能(如Activation)、供应情况(如Early Bird空投)以及生态定位(如与Spark等各个Star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许多人认为,品牌重塑反而模糊了协议的定位,对社区共识的凝聚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币价走势来看,市场对Maker的升级也并不买账。尤其是当Aave、Uniswap等老牌DeFi协议近期都有不错的表现时,MKR的币价(与SKY存在固定比例兑换关系,因此仍能反映协议市值)却是一路走低。
昨晚,Maker的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长文,讨论了将品牌改回Maker的可能性。他承认,使用Sky作为协议、代币和前端的名称确实增加了一些混乱,并表示:“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DeFi社区对Maker品牌的热爱。用户仍信赖这个品牌,及其代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很多人仍承诺持有MKR,而非升级至SKY。”
Rune简述了自己对重启Maker品牌的初步构想。他希望将Maker定位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而把Sky定位为基于Maker的前端DeFi产品。在这个框架下,Maker将继续作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支持USDS、DAI以及各个StarDAO,MKR依旧是Maker的唯一治理代币。社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保持Maker品牌的原有形象,或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Sky则将作为直接服务于DeFi用户的前端存在,与Spark并列,但Sky专注于USDS稳定币的铸造/赎回,而Spark则是一个需要进行抵押品管理的借贷市场。在此框架下,USDS将不会改变,仍由Maker和MKR提供治理支持。
在阐述完自身设想后,Rune希望社区就重启Maker品牌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投票。他提出了几种选项:第一,继续将Sky作为核心品牌,坚持最新的品牌升级策略;第二,以原有形象重启Maker作为核心品牌,恢复MKR作为DAO的唯一治理代币;第三,以新的形象再次激活Maker品牌,保持原品牌的经典设计,但进行小幅修改,以更好地“对齐”USDS和各个Star。
Rune最后强调,恢复Maker品牌目前仅处于初步设想阶段,接下来仍需一定时间以供社区充分讨论,并计划于10月25日举行社区电话会议。会议之后,Rune将整合所有反馈,并将此议题推进至社区投票(需要多轮),投票拟于10月28日开始,如果获批,将在11月4日开始的一周内执行多选项投票。
纵观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史,品牌重塑并不罕见,但像Maker这样“先是彻底放弃一个已积累极高声誉的原有品牌,随后又反悔想改回来”的操作确实少见。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最新动态,并及时跟进报道。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