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年做内容创作的过程中,笔记本一直是我最可靠的伙伴。它陪我码了无数的文,也撑起了无数个剪辑到深夜的时刻。不过,随着工作需求的变化,我开始更依赖 Windows 平台,也一直在寻找一台真正适合当下自己的笔记本。它要能满足我对笔记本的审美,也得兼顾性能、便携、屏幕、稳定性这些现实需求。
直到最近,我深度使用了一台笔记本——Dell 16 Premium。它是戴尔科技全新定位的高端轻薄本系列,整机设计感彻底重塑,同时也没有像传统游戏本那样一味地堆料、强调自己是一台“性能怪兽”。无论是机身尺寸、电池容量、屏幕规格,还是酷睿Ultra 9 + RTX 5060的核心组合,这台机器在各个关键维度上都让我有种熟悉却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它的实际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我用它跑完了完整的生产力测试,加载了本地大模型进行AI推理,还跑了3D渲染与图形测试,性能不只是够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外观与配置
我对戴尔的笔记本,一直是有好感的,它们始终延续了戴尔一贯的特性:设计简洁、配置均衡、专注生产力。
但作为一个对设计和质感有点“偏执”的创作者,仅仅这些还不足以真正打动我。直到我遇到了戴尔科技全新的Dell Premium系列。
刚拿到这台机器的时候,乍一看它的银色铝合金外壳,我甚至觉得:“嗯?还是熟悉的戴尔味道”。可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当我打开屏幕的那一刻,它不一样了。
整块B面是一块16.3英寸的OLED触控屏,四边极窄,通体纯黑,沉稳中带着未来感。而C面则采用了名为“暮云白”的浅色设计,键盘区域和双扬声器出音孔几乎齐平,整块区域由大面积玻璃面板包裹,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柔和反光。
最吸引我的是触控板的设计——原本位于中间的传统触控板区域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块几乎无缝的玻璃触控面板,融合感极强,触控板的反馈清晰、按压更有力。
这次我上手的是一台高配版本,配置如下:
这台Dell 16 Premium所搭载的硬件组合,其实非常能代表当前Windows阵营里生产力本的主流形态:它用的是英特尔全新的酷睿Ultra 9 285H处理器,配合一颗英伟达RTX 5060 Laptop GPU。
酷睿Ultra 9 285H属于Arrow Lake架构,延续了英特尔在酷睿Ultra上引入的模块化封装思路:通过Foveros 3D技术将不同功能模块集成在一块封装里协同工作,可以在剪辑、建模、办公和本地大模型推理时更高效地调度各个单元,做到性能与能效的平衡。
而独显部分,则是搭载NVIDIA Blackwell架构的RTX 5060 Laptop。它拥有 8GB GDDR7显存,支持包括DLSS 4、CUDA与OptiX在内的新一代图形加速技术。正因为这些升级,在剪辑、渲染、AI 编码与图形建模等对GPU友好的任务中,它能显著超越集成显卡,有效缩短渲染时间与预览延迟。
在外部配置上,这台笔记本走的是简洁实用路线。它配备了3个雷电4接口和一个 TF 卡槽,虽然没有传统的USB-A和HDMI,但在高速数据传输和多设备扩展方面依然足够高效,尤其适合本身就习惯全USB-C工作流的用户,比如我平时用雷电扩展坞接显示器、硬盘以及SD读卡器,就能完成视频素材导入,日常使用完全够用。
屏幕则是这台机器的另一个加分项——16.3英寸4K分辨率的OLED触控屏,最高支持400nit亮度,不仅带来了优秀的对比度和色彩表现,在出门办公时也能看的很清晰,它与宽大顺滑的触控板搭配使用,基本能摆脱对鼠标的依赖。无论是坐在高铁上剪片,还是在咖啡厅快速浏览资料,触控点选、两指缩放、拖动文件等操作都相当自然,确实提升了不少移动办公的自由度。
戴尔科技在这台机器上的取舍非常克制,却也非常明确:它就是为高效办公、多媒体处理、AI 落地等一线工作需求,提供一整套稳定可靠的解法。
理论性能表现
在评估处理器的通用计算性能时,Cinebench R23是目前行业内公认的权威测试之一,它可以分别衡量CPU的多核能力与单核响应能力,对内容创作、渲染输出、代码编译、数据批处理等工作场景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在Cinebench R23的测试中,酷睿Ultra 9 285H的多核得分为21,951分,单核得分为2,109分,MP比值为10.41×,在当前主流轻薄本处理器中处于较高水平。得益于其16核心架构与高频调度能力,该平台在多线程渲染、批处理、压缩编译等任务中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单核分数也支撑了日常交互性能的响应速度。
在新版 Cinebench 2024 中,该处理器的多核得分为1,089分,单核得分125分,超越了M1 Max和M1 Ultra,进一步印证了它在 IPC与频率方面的综合实力。作为一颗面向轻薄本市场的高性能处理器,酷睿Ultra 9 285H在理论性能层面已展现出明显进步,为后续内容创作、AI 运算等复合场景提供了坚实基础。
生产力性能测试
在综合生产力性能方面,这台Dell 16 Premium的表现整体稳健,符合其面向创作者和高强度办公人群的定位。我们使用UL Procyon进行了三项实际场景测试,涵盖视频剪辑、图像编辑和日常办公任务,软件环境基于最新版的Adobe 与Microsoft应用套件。
在视频剪辑测试中,使用Adobe Premiere Pro进行4K与1080P视频导出,最终获得32,415分,导出效率处于目前轻薄本中的较高水平。结合RTX 5060的GPU加速与Intel Arc GPU的协同输出,这套配置在H.264与H.265编码流程中的表现稳定,支持快速迭代工作流。
图像编辑方面,基于Photoshop与Lightroom Classic的测试成绩为6,691分,其中图像修饰得分7,345,批处理部分得分6,096。实际操作中,载入RAW文件、调整参数和批量导出的响应速度良好,适合日常图像处理与初步调色工作。
办公场景方面的得分为7,185分,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规文档处理任务中,系统响应及时,多窗口并行操作流畅,未出现性能瓶颈。
整体来看,这套Ultra 9 + RTX 5060的组合,在Procyon三项测试中展现出了较强的通用处理能力与图形加速效率,能够覆盖从文档办公到图形内容创作的大部分实际工作需求。
AI性能测试
在正式展开实际的 AI 应用测试前,我们用Geekbench AI做了一个基础的性能验证,分别模拟了这台Dell 16 Premium在CPU、NPU 和GPU三种路径下的AI运算表现。可以看到,这套硬件组合展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分工优势:
在传统的CPU推理路径下,Ultra 9 285H拥有充足的通用计算能力,应对常规推理负载没有问题。
切换到内建AI NPU,则能在低精度、量化模型等场景下释放出更高的效率,非常适合当前越来越多面向本地部署的轻量级 AI 工具。
而在需要一定并行计算能力的中型模型任务中,集成的Arc GPU则提供了更稳定的中间解法,兼顾性能与能效比。
得益于这种三线并行的算力设计,这台机器可以根据不同模型的需求智能调度执行单元,从而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
在LM Studio测试中,我们分别使用多个不同体积的Deepseek大语言模型进行本地推理。实际体验中,这台搭载酷睿Ultra 9处理器的戴尔16 Premium 展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性能表现。
在运行Deepseek R1的14B模型时,首个Token的响应时间为0.67秒,整体生成速度达到10.91 tokens每秒;
切换到8B模型后,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首个Token仅需0.22秒,生成速度在37tokens每秒。
而面对更轻量的1.5B模型,响应更是接近实时,首个Token响应时间只有 0.24 秒,整体生成速度突破百token,每秒达到了101.23。
为了进一步考察平台兼容性与整体调度效率,我们还在Ollama环境中进行了 DeepSeek模型的横向测试。得益于英特尔酷睿Ultra 9 285H本身具备的内建 AI加速能力,以及独显与NPU之间相对平衡的协同架构,即便是14B这样中大型模型,推理稳定性依旧保持在线,评估速率超过37 tokens/s;
而8B模型则进一步提升至近39 tokens/s,在这类轻本形态中已属罕见。
这台戴尔16 Premium 配备了32GB高速 LPDDR5x 内存,带宽高达7467 MT/s,为多线程推理提供了稳定的带宽支持。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没有出现内存占用暴涨或系统掉速的情况。即便长时间运行Ollama大模型,机器的键盘面温控依旧合理,风扇声也未明显上升。这种在高负载下依然保持安静、稳定的表现,反而更体现出戴尔科技在电源管理和散热策略上的成熟度,也为AI场景的持续落地提供了更实用的支撑。
图形能力测试
图形性能方面,这套酷睿Ultra 9 285H + RTX 5060 Laptop的组合在理论和实际测试中都展现出了扎实的表现。
在V-Ray Benchmark中,这颗GPU的CUDA渲染得分达到了2102 vpaths,属于目前移动平台的中高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中型场景的图形光线追踪需求。
在3DMark的Time Spy和Steel Nomad Light两个项目中,机器分别拿下了9063和8748的总分,图形分数为8633和6480,对应的游戏性能预估也都超过了1440P Ultra下的85FPS,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够应对日常办公和设计任务,对于《战地》《使命召唤》这一类主流大作也具备不错的运行空间。
更有参考价值的,是SPECviewperf 15在多个专业图形应用中的表现。在 Blender、Maya、Solidworks、Unreal Engine等典型工作负载下,这台机器都能顺利完成测试,获得如Blender 18.00、Maya 47.28、Unreal 39.71的综合得分。从结果来看,RTX 5060 Laptop 在内容创作类负载中具备较好的兼容性和效率,也说明这套硬件平台的整合调教在专业创作场景中有较高的适配度。
结合机器本身还配备了Arc 140T 16GB核显资源,在部分低功耗图形任务(例如视频预览加速、AI图像合成)中可以实现CPU/NPU/iGPU的协同工作。整体而言,这是一台不止满足基础剪辑与建模任务、在多个专业图形场景中也具备生产力潜力的全能本。对于对图形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创作者用户而言,这种“够用+稳定”的组合,是目前Windows阵营中极具性价比的方案之一。
总结
作为一个长期依赖笔记本进行内容创作的人,这台戴尔 16 Premium在很多方面给了我意外的体验。它没有盲目追求“参数天花板”,反而在办公和创作真正需要的几个关键点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更高效也更静音的散热策略、三线协同的AI性能架构、响应迅速的OLED触控屏,以及那块融合感极强的大面积触控板。
戴尔一直以生产力工具著称,但在Premium系列上,他们的表达方式变了:更年轻化,更具设计感,也更懂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台定位高端轻薄创作本的设备,它并不想用堆料震撼谁,而是想用沉稳的产品力打动那些真的会用它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人。
所以当我说它让我眼前一亮,并不是单纯因为性能上的出色表现,而是它真正让我感受到,一台笔记本能在日常体验中带来惊喜,并在创作过程中赋予我久违的熟悉与自在。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