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习过中医药的人应该听过这句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附子救人无功。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用人参这样贵重的滋补药品,即使使用不当,造成一命呜呼,人们也不会认为是人参的过错,因为是在滋补。而大黄作为便宜的苦寒泻下的药物,虽然用的好可以救人性命,人们也不会认为大黄有功劳,因为大黄让人拉肚子受苦了。
那么我们就分别来说一说人参,大黄,附子它们的功与过。
1,人参
作为常见的补药,人参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可是很久了。《神农本草经》中就将人参列为上品,可见我国对于人参使用的年代之久。人参在中药中是补气虚的第一药,功能可谓良多:
人参可以治疗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参治疗的是虚证而不是实证,如果是一个实证患者吃人参,可能就不是治病而是要命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补药都可以吃,要分时间和病症。清代名医郑钦安也提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当用的时候,进行滋补,反而是有害的。
2,大黄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可见大黄一药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
中医认为大黄有攻下泻火、利胆退黄、活血化瘀等作用,攻下通便为其第一功效。如以大黄为主的承气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有确切的疗效。在麻仁丸、润肠丸、清宁丸、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三黄片、当归龙荟丸等中成药中,包括美容的保健品如排毒养颜胶囊(冲剂),均是以大黄为主药,发挥其泻下功效。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大黄之重要,于此可见。
而大黄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亦分成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熟大黄等。
3,附子
附子是中药当中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和人参同用的参附汤可以治疗亡阳证的病人。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
(1)盐附子
盐附子侧根呈圆锤形,长4至7厘米,直径3至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横切面灰褐色,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2)黑附子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至5厘米,宽0.9至3厘米,厚0.2至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光泽,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而脆,
(3)白附片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厘米。以片匀、内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中药当中附子之所以被人认为救人无功,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对附子的使用剂量过大导致。作为一个有大毒的药物,附子的药用量是很小的,当食用附子不当引起中毒时,会发生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本文转载于:https://www.sohu.com/a/687312278_120505831 如有侵犯,请联系dddazheyh@163.com删除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