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早就想来聊聊电视的低反膜,但一方面在其他文章中多多少少说到了一些,介绍了AG、LR等低反膜类型;另一方面是国内电视品牌都将低反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几家厂商都在膜上费力宣传,也实在不好煞风景。前段时间,和一个前后在多个电视以及面板厂商任职的画质工程师朋友聊到这部分的时候,这位朋友笑言介绍别人买电视的时候,都劝不用为了膜多花那么几百元。这其实多少也代表了我们的一些看法,或者我们用更直接通俗的说法:合适的低反膜在我们看来对于电视是一个加分项,但不应该成为电视选购的核心要素。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我们这个说法都会比较奇怪,厂商宣传电视屏幕的时候,都说自己反射率多低多低,测试的时候大家也尽量在拉低其他品牌的屏幕效果,为啥到了你这里,就说电视的低反膜不应该成为电视购买的核心要素了?我们当然不是说厂商说的就是错的,但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从实际的使用环境、现在的电视各种技术再加上我们的生理构造,低反膜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这只是我们自己的喜好和分析,算是一家之言,不代表其他人都和我们是一样的想法!
很有意思的是一点是,每次我们看到厂商宣传自己低反效果多好的时候,都会把各种大面积的环境光、灯光直晒到屏幕上去对比,像三星之前宣传自己的低反膜还直接把阳光射到屏幕上。有效果么?当然有!但是否实用?那就不见得了!实际上,从我们大多数人看电视的环境而言,更多是在下班放学天色已晚后打开电视,电视主要受到的光线影响,来自于室内灯光,而非其他环境光,更不用说阳光直射这样的环境了。

我们当然不能排除在白天客厅观看电视受到环境光影响的场景,但即使是这样,大面积环境光直射屏幕的情况也不能说多见。而且在室内观看电视的时候,电视和顶灯的位置以及空高,都会直接影响到实际反射的画面。所以厂商的测试和宣传虽然我们不否认,但是从我们的理解来看,用户实际的使用环境多数不像厂商或者一些媒体测试的那样夸张。至于那种开着大白炽灯直射的测试效果……拜托,那个正常家庭会在电视面前放个射灯呢?
所以在我们看来,很多用户受到厂商宣传影响,在潜意识中放大了低反膜对于自己看电视的增益效果,而忽略了自己家庭实际的使用环境。我们从来不怀疑低反膜在电视屏幕的意义,但我们实事求是地说,厂商宣传的那个效果,在实际家用环境下多数是无法达到的。另外,像索尼、松下等日系厂商,其实很少拿低反膜说事,宣传重点也不在这上面,而且LCD电视上大多数型号都是不带低反膜的,甚至是高端或者旗舰型号也是如此,这部分日系厂商似乎更务实。

实际上我们和一些厂商交流的时候,对于电视低反膜大家的态度也不一样,只不过现在国内电视圈子卷得厉害,能多一个卖点,而且能在技术上做一些文章,并且和屏幕联系起来,不管对用户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大家都还是愿意去宣传和推广。而且我们也要承认,这些宣传和推广是有效果的。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不少用户已经没有考虑自己电视观看的实际环境,也要买更贵带低反膜的型号,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至于一些钱花得值不值,我们就不多评价了。
目前电视屏幕基本有四种状态,一种是纯粹的镜面屏,没有任何低反膜,一种是采用AG磨砂屏,一种是采用LR低反膜,还有一种是AGLR膜,关于这四种状态我们这里不多说,估计大家看厂商和其他媒体的介绍都应该有不少了解了。这里我们以自己的角度而言,并不会推荐AG磨砂屏,因为AG磨砂屏虽然可以反射不成像,但是它会降低对比度和清晰度,同时有光线照射的时候,会形成光斑,光斑影响反而比反射成像的影响更大。而且磨砂屏在任何状态下,它的负面作用都是存在的,哪怕在暗室也一样,所以磨砂屏对于画质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有一定画质需求的用户而言,我们当然是不推荐。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AG磨砂屏就毫无意义,像画质需求不高,环境光较强的场合,比如办公场所、户外环境等,那么AG磨砂屏就是最好选择,像显示器和户外大屏很多使用AG磨砂屏,让大家避免光线直射的影响看清楚屏幕上的内容,这显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而言,考虑到实际使用的环境,纯AG的价值就不是那么大了,一个没有低反膜的镜面屏,对于画面的呈现,都要强于带AG磨砂屏的电视不少。不过这里也有一个例外,比如家里有老人小孩,环境光又比较强烈,本身也不需要什么画质,也不在意画面细节和对比度,可能更需要看清楚屏幕的内容,这个时候倒可以考虑AG膜的电视。
这里我们也对比了一下室内正常环境光下,镜面屏和带LR低反膜电视的区别。可以看到,两款电视其实在室内环境光下反射都有成像,只是带LR膜的电视,成像会更轻微一些,但是成像会更清晰;而不带LR膜的镜面屏,成像会更明显,但是成像清晰度则会更模糊。这样看来当然是带LR膜的电视更好了,那么在开机状况下呢?


如果是在明亮画面下,我们可以说在室内正常环境下观看电视,有没有LR低反膜实际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因为明亮的画面的确能抵消大多数反射造成的影响,所以用户实际上不会在视觉上有很明显的差异。当然像电视正面的小射灯,在两个电视下都有比较明显的痕迹,只不过LR低反膜电视的反射画面相对较小一些。


这里肯定会有人说,低反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暗场画面,所以我们也对暗场画面进行了一个对比。从静态的画面而言,带0.5%LR低反膜的效果的确要强于镜面屏,反射的画面亮度更低,细节的确也更有优势。但我们想说的是,不管有没有低反膜,或者说是不是用的目前最好的低反膜,对于有正常环境光的室内而言,都会有反射成像的画面,这只有轻重程度的区别,绝对不可能像一些宣传图片那样展现的“有”和“无”的差异。那么这点区别是不是值得用户多掏几百元,那就需要用户自己权衡了。


至于现在部分电视流行的AGLR膜,在我们看来如今以“膜”为宣传的当下,这是一个很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虽然它依然要降低电视屏幕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同时也无法消除传统AG磨砂屏的光斑,但是它的确兼顾了AG和LR的优点(当然也兼顾了缺点)。我们可以说它又有光斑、对比度也要降低,同时还无法彻底消除反射成像;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认为它比传统AG磨砂屏更清晰,也没有传统LR膜那么清晰的反射成像……唔,中庸的设计通常适用于主流的用户,合适的宣传也更容易让主流用户获得厂商需要的认知。当然如果从画质角度而言,任何带AG特性的低反膜,都是会在任何环境下降低电视的对比度,这点毋庸置疑。实际上,目前多数以画质为宣传卖点的产品,低反膜都是采用的0.5%反射率的LR低反膜,这也能说明问题。
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在测试各种电视的时候,都是在暗室环境下,关闭各种电视各种环境光功能,给大家提供最准确的数据。但在实际用户使用的环境下,很显然多数不会是真正的暗室(5nits环境光标准),而电视的各种环境光自适应功能,其实就是一个厂商对抗环境光反射的有力方案,而这种技术无论有没有低反膜都是存在并且继续发展的。

事实上,我们之前很少谈到电视这部分的具体功能,现在我们可以多来聊一下。电视厂商自带的环境光自适应、杜比视界的IQ功能以及HDR10+的自适应功能,实际都是对环境光进行检测,然后调整画面亮度来主动适应环境的技术。通常情况下,开启这类环境光自适应功能,应该是明亮环境更亮,暗部环境更暗,一方面来调整帮助用户在任何环境下获得接近的画面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更高亮度的画面来抵消环境光的影响。事实上,从反射实际效果来看,在亮度越高的情况下,反射会降低,当然前提是不能过分提亮来破坏画质。在一些时候画面本身亮度较高的时候,开启环境光检测,也可能会降低亮度。
这种自适应环境光的技术,通常是通过两种方案来达成的,像TCL和海信,就是直接改变画面的亮度,暗室就把亮度降得比较低,环境光越亮电视的亮度也就越高;而像索尼,开启环境光自适应后,亮度并没有变化,改变的是伽马值,这其实就和Filmmaker 1.1版相同的,按照环境光的亮度来调整画面的伽马值。这里我们也对比了索尼XR50(无低反膜)在环境光自适应功能开启前后的画面变化。


很显然,在开启环境光自适应后,索尼的XR50画面亮度明显提升了,即使有环境光反射,但一些暗部细节也更清晰。另外像杜比视界也是如此,杜比视界IQ本身就是一个对环境光自适应的功能,它会明显在亮度上高于色彩最准确的柔和模式,但同时它对环境光反射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所以在使用杜比视界IQ或者明亮模式的时候,画面会更亮,同时对反射也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


所以无论有没有低反膜,实际上电视的各种画质技术,都在用自己的方案来进一步消除环境光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未来Filmmaker 1.1模式流行之后,这种改变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那么肯定有人会说:这些技术再搭配低反膜,岂不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点我们绝不否认,我们一再强调,我们不是否认低反膜带来的好处,我们讨论的是在相同规格下,低反膜到底值不值得花更多的钱,或者被用户当做选购电视的关键因素。而且,我们还想说的是,除了电视技术部分的变化,我们用户自己的生理习惯,其实也真不见得会把低反膜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实际上,我们测试也好,对比也好,很多时候用的是静态图片,而在一些视频对比的时候,我们也会强调一些因素,给观众带来了固有的印象和先入为主的潜意识。但在实际的电视观看时,即使没有低反膜的电视在暗场画面下有明显的反射成像,用户是不是就真的无法接受呢?并不是,实际上动态画面下,人眼的关注度会被明显的移动画面所吸引,内容要素成为最关键的核心,在大多数家庭用户的环境下,反射成像的固定画面,反而不会成为真正的关注点。简单来说,尽管它一直存在,但人眼会因为内容变化而有意识的忽略。如果是看有字幕的视频,那么用户的关注度会在白色字幕和内容动态画面下来回转移,真正去关注反射成像的时间并不多,这是我们的生理习惯造成的,无论有没有低反膜皆是如此。
我们在图文和视频中都一再说明:低反膜是电视的加分项,而不是电视选购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在我们看来,目前多数家庭的看电视场景,搭配电视的自适应环境光功能,再加上我们自己人类的生理习惯,反射造成的影响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以我们自己为例,在正常的室内环境,用没有低反膜的松下W95B以及索尼的XR50,用得都非常习惯,没有让反射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不过我们也说了这是我们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作为参考,但最关键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判断。
另外,我们还是要说,我们不是否定低反膜。我们的态度其实很坚决:首先,对于有画质需求的用户来说,不应该考虑采用AG磨砂屏的产品,因为电视因为这类膜导致的画质下降是不分暗室以及正常环境光的;其次,我们支持大家购买有低反膜的电视,但是我们不建议在类似规格下,大家为了低反膜或者屏幕的实际反射率去付出更多的代价,或者将其作为一个选择的重心。
当然了,如果低反膜成为所有电视的标配,那我们也就不考虑这个事儿了,像TCL那样从T6L Pro开始,中低端Mini LED电视就搭配0.5%反射率的LR膜,或者像海信E7Q、TCL Q10L系列全系都采用相同的LR低反膜,用户也就不需要去纠结啥了。但要把低反膜当做额外的开支,或者说将它抬到一个过高的位置,至少我们是觉得没这个必要!
丁丁打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ICP证: 湘ICP备20009233号-2
Powered by 丁丁打折网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或夸大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丁丁网 dddazhe@hotmail.com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